代表风采 | 全国人大代表毕生龙:实干兴农 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3-04-13 18:00
来源:
字体大小:【大 中 小】
打印本页
“置身人民大会堂,全体起立,奏唱国歌,那一刻,是真的会热泪盈眶。”“人大代表的责任重,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人民群众,发挥好两者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才能推动群众困难的解决,我会忠实履行好人大代表的神圣职责。”……赴京履职的数天时间里,全国人大代表、海南州贵德县河东乡王屯村党支部书记毕生龙的微信朋友圈每天分享所见所感,字里行间的认真与激动,让相隔千里、隔着屏幕的人们也感同身受。乘着乡村振兴的东风,毕生龙带领村两委一班人把从前整体面貌落后、人居环境差的王屯村,蝶变成人心团结、整洁和谐的乡村振兴示范村。今年,毕生龙成为全国人大代表,把青海乡土的经验、乡亲的心声带到北京,为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初次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毕生龙心情分外激动,首先想到的是要为乡村振兴建言献策,“我带着乡亲们的期盼到北京,讲述海南州基层治理改革的探索,分享乡村振兴的经验。”这番话袒露了毕生龙扎根基层10多年来的心声与情怀,也是对乡村振兴的期盼与希冀。与其他全国人大代表交流时,毕生龙用略带乡音的话语,响亮而自豪地分享了乡村振兴在青海地区开花结果的成功经验,并结合王屯村在党建引领下,农牧融合、草畜联动,产销供一体的发展模式给乡亲们带来真正的实惠。回来后,面对媒体,毕生龙深情讲述自己投身基层,以基层党建工作打开乡村治理局面的经历。“我出身农民家庭,最早是一名打工者,后来获得了宝贵的入党机会。”重视党员身份的毕生龙,在村子里发掘培养了一批有经验、敢担当的党员村民。近年来,王屯村以贯彻落实中央、省州县婚丧嫁娶有关政策规定和决策部署、规范婚丧嫁娶办理和红白理事会建设为切入点,坚持以党风政风引领农村新风,通过抓基础、建章程,重监管、促长效,充分发挥村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动作用,助推移风易俗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连续几年被评为全国文明村镇。
“王屯村持续推动‘以粮带草、以草促牧、以牧聚肥、以肥返田’循环农牧业发展,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全面激活,在乡村振兴大潮中实践出了壮大村集体经济发展促群众增收的模式。”谈到今后的发展,毕生龙满怀信心。一方面,王屯村村集体合作社以群众土地入股、效益分红的方式,流转入股群众土地种植玉米,将秸秆充分回收利用,秸秆打捆1.2万个、青储饲料5400吨,保障了养殖户的饲草需求;另一方面,王屯村利用养殖能手较多,群众养殖经验丰富的优势,村集体成立了麟龙养殖专业合作社,对原有的畜棚进行提档升级,全村群众申请办理家庭牧场9户,培育养殖大户15家,共养殖牛1300头、羊3800只。“王屯经验”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生态财富向物质财富转变,真正让“绿色资源”成为“经济资本”。
从基层村书记到全国人大代表,面对身份转变,毕生龙拓宽了思路视野,学会了站在全局高度,从共性问题出发,为村子发展谋划思路。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现场聆听政府工作报告后,毕生龙深有感触。“王屯村作为贵德‘三屯’之一的传统村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群众文化基础。2015年,王屯村村民仁欠吉被评为全国劳模。2018年,她带领22名群众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民族歌舞大赛,并获得了银奖。”毕生龙回忆,曾经缺少朝气的王屯村,正是在一场场文艺演出中,重新获得活力和凝聚力。村民们相约看节目、谈发展,进而达到了文化润心润民。
其后,在演出队的影响下,每天晚上王屯村十个社的广场里男女老少聚在一起载歌载舞,一场场群众喜闻乐见的文体活动让村民精神日渐富足,实现成风化人、文化铸魂。另外,王屯村以每年农历四月八青苗会为依托,举办民俗活动。作为主办地的王屯村群众,深受文化与人气的滋养。毕生龙介绍,青苗会期间,各地的游客走进村子深处,感受王屯村乡村振兴的美好成果,古村、古庙、田野、河岸被重新唤醒,在艺术的加持下,更添一份乡土情怀与本土特色。乡村的文化内涵,依托资源优势,打造出特色品牌,成为推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履职完成回到村子后,毕生龙的工作并没有结束。他把密密麻麻的笔记整理成接地气的语言,向村民宣讲,把两会精神带到田间地头,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基层人大代表的力量。